画家张连贵用画笔描摹烟火描绘生活
精选回答
张连贵,了解乌海张连贵退休生活信息,上退休网(tuixiu.zpzgz.com),解锁更多画家张连贵用画笔描摹烟火描绘生活内容。
张连贵的家乡安徽利辛风光秀丽,每天映入眼帘的都是绿色,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希望把家乡的美景画下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画画了,那个时候还是瞎画,家里的玻璃、墙壁上都留下了我的作品。”张连贵说。
1、美术课堂,张连贵接受艺术启蒙
兴趣是一颗种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养分,它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绘画对于张连贵就是如此。
上学后,学校开设了美术课,张连贵完成了自身的艺术启蒙。他很珍惜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充分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学校美术老师的专业知识很扎实,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授美术知识,进行临摹、素描等方面的训练,带学生去写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张连贵说。当时他很痴迷绘画,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他就开始练习画画。1966年,他随家人来到乌海市定居生活。1969年,张连贵高中毕业后,成为乌达矿务局的一名煤矿工人。
毕业到参加工作之间,他有一段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组织了一个书画小组,他们一起讨论绘画,抽出时间去户外写生,练习素描、速写,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是他们描绘的对象。
“那时候,我们书画小组的几个人每天都会走很远的路出去写生,自己准备点干粮,中午就在外面随便吃一口,经常因为讨论画法而忘记了时间,天天画得不亦乐乎。”他说。
2、逐梦绘画,张连贵反复打磨佳作频出
工作后,张连贵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并没有放弃绘画,依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工作之余,他结识了不少画画的师傅,他恳求师傅们带他学习,下班后和节假日,他抽出时间和这些师傅们一起走街串巷,去居民家中作画。“我看着师傅们在居民家中的玻璃、墙上作画,很羡慕,起初给他们打下手,边看边学,师傅们看我踏实,开始教我怎么画,教我不同种类的画所需掌握的东西。这是纯粹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张连贵说。后来,他和两名喜欢绘画的同事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给人作画。“我们给居民画画也不收钱,谁家有需求了和我们说一声,我们就收拾东西利用下班时间去画画,一画就是一晚上,有时甚至通宵画。那时候物资匮乏,去同事和居民家中作画,他们做点好吃的,我们改善了伙食,就感觉特别高兴,那时年轻也不觉得累,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他说。
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落户乌海市,这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内蒙古开办的第一家书法大学。张连贵得知分校开设绘画专业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理论与绘画技法。
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上课早早地来到教室,提前预习。老师首先为学员讲述中国绘画发展历程,阐述各个流派的艺术特征,绘画需掌握的技法,然后给学员布置作业,课上进行点评,力求让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这种教学方法特别符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老师点评作品让我们明白自己所学的不足,也加深了对于绘画理论的理解。当时我的工作是很忙的,但还是抽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点评完,我还要复盘重新画。后来我们和老师关系熟悉了,我们请老师吃饭,老师和我们在饭桌上讨论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学到了很多。”张连贵说。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几年时间里,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都有了长足进步,他选择花鸟画和山水画作为自己绘画的主攻方向,师法古人,他开始踏入职业画家的门槛。
几十年里,张连贵一直坚持作画,退休后,绘画更是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他和乌海市的知名画家王章一、降玉琳、刘东升等人一起写生和创作,一起讨论,积极参加相关书画展会、笔会等活动。他们一起走遍了乌海市和周边地区写生,见过大草原、看过胡杨树。张连贵在写生的过程中,先后画了800余幅写生手稿,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写生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虽已过数年,但那次经历依然让他记忆犹新。当时,张连贵、王章一、刘东升3位画家带着10余名学生去西藏拉萨写生,车辆翻越唐古拉山时,大家遭遇了高原反应。“那时大家随身携带的氧气瓶中的氧气基本消耗殆尽,最后依靠刘东升携带的一瓶铁罐氧气支撑着我们到达拉萨,这算是路上比较艰险的一件事。我们去了拉萨很多地方,拍摄了好多照片并写生,感受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差别。”他说。
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张连贵的绘画功底非常扎实,他开始投稿参展。当时,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进行征稿,他决定画荷花。他确定创作主题,然后动笔开始创作。“我备齐各类绘画材料后,每天抽出时间创作,创作完就拿给画家朋友们看,他们不相信我是初次投稿的作品,许多画家给予了不低的评价。”他说。他的作品顺利入展并获奖,这次作品展的级别不是很高,但给了他很大信心,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2017年,市美术家协会邀请10位美术大师来乌海市写生。从那年开始,协会每年都要邀请名家走进乌海,组织本土画家观摩学习,前前后后有20多位国家级美术名家走进乌海,促进乌海市本土画家写生、创作水平的提高。张连贵抓住这一机会,早早地报了名,虽已年过六旬,他依然每天跟随这些知名画家进行观摩学习。“我们这些本土画家顶着烈日跟随名家到乌海湖畔、黄河岸边、金沙湾、甘德尔山、吉奥尼酒庄等处写生创作,虽说辛苦,但是能与国家级的知名画家朝夕相处,在绘画技法上有了很大提升,收获是很大的。”他说。
几十年的不懈创作,张连贵佳作频出,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乌海市各类展览。
3、经验之谈,张连贵弘扬艺术之美
谈及绘画创作,张连贵有很多心得体会,对于绘画爱好者,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画又被称为文人画,绘画不是单一的艺术门类,学习绘画要广泛读书,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诗歌、书法、历史等方面的书籍都要阅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自己的知识底蕴深厚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创作绘画;可以先从《芥子园画谱》开始学起,这本书内容中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可以让初学者少走弯路,系统性地掌握绘画技法;按照“临摹—写作—创作”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这是古今画家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初学者学习绘画要牢固掌握临摹、写作、创作各自的意义、方法、技法,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在学习绘画理论的同时,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用水等方面的笔墨结构、笔墨关系和其基本功;通过学习近现代绘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绘画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因为“书画同源”,中国画讲究笔法来源于书法,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可以涉猎书法,诗书篆印可以一体推进;学习绘画不能闭门造车,日常要多出去观展,和画家进行交流,互相交流可以扩充自身的绘画空间,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扩展自身的创作视野,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1、美术课堂,张连贵接受艺术启蒙
兴趣是一颗种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养分,它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绘画对于张连贵就是如此。
上学后,学校开设了美术课,张连贵完成了自身的艺术启蒙。他很珍惜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充分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学校美术老师的专业知识很扎实,在课堂上给我们讲授美术知识,进行临摹、素描等方面的训练,带学生去写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张连贵说。当时他很痴迷绘画,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他就开始练习画画。1966年,他随家人来到乌海市定居生活。1969年,张连贵高中毕业后,成为乌达矿务局的一名煤矿工人。
毕业到参加工作之间,他有一段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组织了一个书画小组,他们一起讨论绘画,抽出时间去户外写生,练习素描、速写,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都是他们描绘的对象。
“那时候,我们书画小组的几个人每天都会走很远的路出去写生,自己准备点干粮,中午就在外面随便吃一口,经常因为讨论画法而忘记了时间,天天画得不亦乐乎。”他说。
2、逐梦绘画,张连贵反复打磨佳作频出
工作后,张连贵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并没有放弃绘画,依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升自身的创作水平。工作之余,他结识了不少画画的师傅,他恳求师傅们带他学习,下班后和节假日,他抽出时间和这些师傅们一起走街串巷,去居民家中作画。“我看着师傅们在居民家中的玻璃、墙上作画,很羡慕,起初给他们打下手,边看边学,师傅们看我踏实,开始教我怎么画,教我不同种类的画所需掌握的东西。这是纯粹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张连贵说。后来,他和两名喜欢绘画的同事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给人作画。“我们给居民画画也不收钱,谁家有需求了和我们说一声,我们就收拾东西利用下班时间去画画,一画就是一晚上,有时甚至通宵画。那时候物资匮乏,去同事和居民家中作画,他们做点好吃的,我们改善了伙食,就感觉特别高兴,那时年轻也不觉得累,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他说。
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落户乌海市,这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内蒙古开办的第一家书法大学。张连贵得知分校开设绘画专业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理论与绘画技法。
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上课早早地来到教室,提前预习。老师首先为学员讲述中国绘画发展历程,阐述各个流派的艺术特征,绘画需掌握的技法,然后给学员布置作业,课上进行点评,力求让学员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这种教学方法特别符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老师点评作品让我们明白自己所学的不足,也加深了对于绘画理论的理解。当时我的工作是很忙的,但还是抽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点评完,我还要复盘重新画。后来我们和老师关系熟悉了,我们请老师吃饭,老师和我们在饭桌上讨论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学到了很多。”张连贵说。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几年时间里,他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都有了长足进步,他选择花鸟画和山水画作为自己绘画的主攻方向,师法古人,他开始踏入职业画家的门槛。
几十年里,张连贵一直坚持作画,退休后,绘画更是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他和乌海市的知名画家王章一、降玉琳、刘东升等人一起写生和创作,一起讨论,积极参加相关书画展会、笔会等活动。他们一起走遍了乌海市和周边地区写生,见过大草原、看过胡杨树。张连贵在写生的过程中,先后画了800余幅写生手稿,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写生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虽已过数年,但那次经历依然让他记忆犹新。当时,张连贵、王章一、刘东升3位画家带着10余名学生去西藏拉萨写生,车辆翻越唐古拉山时,大家遭遇了高原反应。“那时大家随身携带的氧气瓶中的氧气基本消耗殆尽,最后依靠刘东升携带的一瓶铁罐氧气支撑着我们到达拉萨,这算是路上比较艰险的一件事。我们去了拉萨很多地方,拍摄了好多照片并写生,感受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差别。”他说。
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张连贵的绘画功底非常扎实,他开始投稿参展。当时,市老年书画研究会进行征稿,他决定画荷花。他确定创作主题,然后动笔开始创作。“我备齐各类绘画材料后,每天抽出时间创作,创作完就拿给画家朋友们看,他们不相信我是初次投稿的作品,许多画家给予了不低的评价。”他说。他的作品顺利入展并获奖,这次作品展的级别不是很高,但给了他很大信心,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2017年,市美术家协会邀请10位美术大师来乌海市写生。从那年开始,协会每年都要邀请名家走进乌海,组织本土画家观摩学习,前前后后有20多位国家级美术名家走进乌海,促进乌海市本土画家写生、创作水平的提高。张连贵抓住这一机会,早早地报了名,虽已年过六旬,他依然每天跟随这些知名画家进行观摩学习。“我们这些本土画家顶着烈日跟随名家到乌海湖畔、黄河岸边、金沙湾、甘德尔山、吉奥尼酒庄等处写生创作,虽说辛苦,但是能与国家级的知名画家朝夕相处,在绘画技法上有了很大提升,收获是很大的。”他说。
几十年的不懈创作,张连贵佳作频出,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乌海市各类展览。
3、经验之谈,张连贵弘扬艺术之美
谈及绘画创作,张连贵有很多心得体会,对于绘画爱好者,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画又被称为文人画,绘画不是单一的艺术门类,学习绘画要广泛读书,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诗歌、书法、历史等方面的书籍都要阅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只有自己的知识底蕴深厚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创作绘画;可以先从《芥子园画谱》开始学起,这本书内容中从用笔方法到具体景物的笔墨技法,从创作示范再到章法布局,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解决方案,可以让初学者少走弯路,系统性地掌握绘画技法;按照“临摹—写作—创作”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这是古今画家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初学者学习绘画要牢固掌握临摹、写作、创作各自的意义、方法、技法,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在学习绘画理论的同时,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用水等方面的笔墨结构、笔墨关系和其基本功;通过学习近现代绘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绘画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因为“书画同源”,中国画讲究笔法来源于书法,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可以涉猎书法,诗书篆印可以一体推进;学习绘画不能闭门造车,日常要多出去观展,和画家进行交流,互相交流可以扩充自身的绘画空间,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扩展自身的创作视野,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相关提问
张连贵是谁、张连贵是画家吗、张连贵画家多少钱一平尺、张连贵的画怎么样。
张连贵,男,出生于1951年,祖籍安徽省利辛县,高中学历,原乌达矿务局煤矿工人,退休人员。张连贵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乌海市美...【查看详情】
杨克林精通书法和绘画,曾多次获全国大奖;他的雕刻技艺一绝,雕刻了数万块横匾、吊牌……杨克林退休不褪色,近日,他的19幅山水画作品将被制作成主题邮票发行。 ...【查看详情】
最新人才
2024-04-02
2024-03-27
2024-03-27
2024-03-26
张连贵个人资料及简历...
2024-03-26
退休问答
2024-04-07
2024-04-07
2024-04-02
2024-03-27
延迟退休80后不受影响吗...
2024-03-26
退休网站
安徽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陕西
山东
山西
四川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热门城市
北京
重庆
长春
长沙
成都
常州
大连
东莞
恩施
佛山
福州
广州
贵阳
哈尔滨
海口
杭州
合肥
湖州
惠州
济南
嘉兴
昆明
兰州
廊坊
马鞍山
绵阳
南昌
南京
南宁
宁波
濮阳
青岛
日照
三亚
上海
深圳
沈阳
石家庄
苏州
太原
天津
无锡
武汉
西安
厦门
咸阳
烟台
镇江
郑州
中山
珠海
本网站上述退休人才内容为用户提供,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如果您发现回答有误、需要更新或删除,请联系我们处理。